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笑面狼欢迎朋友

笑口常开 知足常乐!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关于我

在狼的生命中,没有什么可以替代锲而不舍的精神,正因为它才使得狼得以千辛万苦地生存下来。 狼的耐心总是令人惊奇,它们可以为一个目标耗费相当长的时间而丝毫不觉厌烦。 敏锐的观察力、专一的目标、默契的配合、好奇心、注意细节以及锲而不舍的耐心使狼总能获得成功。 狼对于对自己有过恩惠的动物很有感情,可以以生命来报答。

精品六则:只问耕耘,不问收获…………  

2017-04-29 18:25:49|  分类: 默认分类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 
 

精品六则:只问耕耘,不问收获………… - 笑面狼 - 笑面狼欢迎朋友来做客!

一、只问耕耘,不问收获

只问耕耘,不问收获。这句话一说,谁都懂,因为问收获是问不来的,只有耕耘可问。
可是在这句话里真正品尝到甜头的人,真不多。
成功的秘诀,只有一个,就是不急于成功。
成功,主要靠时间,一万小时定律,时间到了,成果就到了。不到怎么办?孔子给了答案:“用之则行,舍之则藏。”心安理得。
一心不可两用。如果做一件事情,马上就要计其得,惦记了得,你就被这个得捆住了,就做不好那件事情了,两头只能抓一头。因为私心一起,别人看你,如玻璃人,把你看透了,你得也得不到。
反过来,只计做事,将之做到极致,则本心至善,志虑忠纯,日日不断之功,其功自成。
教育之事,功在千秋。都志于“千秋”了,更不可急于求成,十年磨一剑,把一件事情做到底,方可成为教育家。

二、八风吹不动,端坐紫金莲

有这样一个典故:
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对禅学有很深的造诣,他与佛印禅师关系很好,平常经常来往。
他们一个住在江南,一个住在江北。一日,苏东坡坐船过江去看佛印,不遇,看到大雄宝殿佛相庄严,即兴为诗:“稽首天中天,毫光照大千。八风吹不动,端坐紫金莲。”自觉得意,交给小和尚,并言“等师父回来,交给他看。”然后返家。佛印回来看到这首诗,提笔题了两个字:“放屁。”让小和尚给苏东坡送去。苏东坡一看,居然如此评价,心生纳闷,马上坐船找佛印辩理,见之,佛印就说:“你不是八风吹不动吗?怎么一屁就打过江?”
苏东坡修养很高,也很透彻,可是碰到如此具体的事情,也不能持有平常心了。
平常心,就是该做什么就做什么,不动心,不起念。可是,难矣,当别人说几句风凉话你可能心里就不好受,别人吹捧你几句,表面上说“哪里哪里。”可是心里却窃喜。这也是人之常情,要能克服这一点,必须修到第三个维度之上。
苏东坡讲的“八风吹不动”,具体应指这八风:利(顺利),衰(衰落),毁(诋毁),誉(赞扬),讥(讥讽),称(吹捧),苦(痛苦),乐(欢喜)。
这八种风都吹不动,树欲静而风不止,就要靠扎根,扎得深,扎得稳,树因风而动,但根是安静的、不动的。

      三、过也,人皆见之;
       更也,人皆仰之。
人活着,靠纯度,靠密度,这是人的“品牌”的内涵。
而纯度、密度的提高,主要方法是修正与提炼。那么,何时修正与提炼呢?
在人犯错时,往往是提纯、减去杂质最佳的时机。
《论语》里有这样一句话:“君子之过也,如日月之食焉。过也,人皆见之;更也,人皆仰之。”什么意思呢?就是说圣人犯错就像日食月食一样,不仅躲不了,而且全世界都看到了。但是当阴影过去,也就是当他改正了错误之后,大家也会照样仰望着他。所以,有这样一个状态,人的纯度和密度自然就提高了。

       四、万物有灵且美

美,是教育的一道光芒。
让审美的精神照耀人心,使之得以提升,自觉地调整高度,是教育的至上心法。
听台湾收藏家曹兴诚先生谈文物的灵性,深受启发。
人之所以为万物之灵,区别于动物,乃因为人有灵性:一是抽象能力,所以创建了科学、数学,可发展技艺、技术;二是人有美感,为美所感动,然后转化为艺术;三是人有敬意,对于崇高的东西,比如祖先、神明、道德、学问、艺术、未知的自然之力等,人总是充满敬意,而这种敬意促进了文明的发展。
而文物,作为万物之中的精髓,是人的三种灵性的集中呈现,凡好的文物,必饱含灵性。
常有人问,假文物,做得很逼真,不也有欣赏价值吗?非也,假文物,由于造假者为了利益,对他人的技巧和创意粗鲁地抄袭,充满恶意和邪气。
好的文物,充满灵性,传达出的信息,让人提升和充满活力。而坏的文物,充满恶意与邪气,让人困扰和消沉。这正是鉴赏文物中的一门绝学――“望气”。
当然,不仅仅是文物,万物皆有灵性且美。当你抛弃偏见、功利的目光,带着有教养、有敬畏的心,高雅地去接近它,你一定可以触及其灵性与美。

五、人一能之,己百之;人十能之,己千之。

“有志于学”,学习是人一生唯一要做的事情。
无论是“生而知之”,还是“学而知之”,甚或是“困而学之”,只要下决心完成“学习”这一与生俱来的使命,坚持到底,生知安行,学知利行,知行合一,那么,这一生就会过得很精彩。
但,人很容易“懒”,懒得学,懒得思考,懒得深入问题的实质与根本始末。因为学习很辛苦,就像知了蜕壳、蛇褪皮、老鹰自啄足上的老茧,外力帮不上忙,过程很痛苦、很难过,何不享受算了。
戒懒,是学习的第一要素。
什么叫戒懒?
《中庸》说:“人一能之,己百之;人十能之,己千之。果能此道矣,虽愚必明,虽柔则强。”
别人一遍能做到的,我做一百遍;别人十遍能做到的,我做一千遍。果真这样做,即使是愚笨的人也一定变得聪明,即使是柔弱的人也一定变得坚强。这个叫戒懒,戒懒就是:让心立起来,真诚,不自欺欺人,下足笨功夫。
上次与皇甫兄对谈,讲到蛇褪皮,蛇每年褪两次皮,而我们这些70后的教育人,都是每月、每周、每天在“褪皮”,不断自我更新,日日不断之功,三个月就又站在一个新的高度上去了,别人要追上,至少也要这样下笨功夫十年。这并非毅力和坚持,而是生知安行,知行合一,成了习惯,一天不褪皮,就难受。
学习,就是戒懒,这是一种信仰。

 六、吾生也有涯,而知也无涯

《庄子》说:“吾生也有涯,而知也无涯。”就整个的全部客观世界而言,任何一个人的认识都是有限的。从相对的立场,人人都是有知的;从绝对的立场,人人都是无知的。又说:“此亦一是非,彼亦一是非。”这是就具体的某个客观对象而言,任何一个人的认识都是有局限的,见智辄失仁,见仁辄失智。从相对的立场,人人都是正确的;从绝对的立场,人人都是错误的。
对此,孔子说:“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,知矣。”真正的“知”,不只在“自己晓得的”“知之为知之”,更在“自己不晓得的”“不知为不知”,老老实实,才是大智慧。
然而,在践行过程中,我则认为,既然无涯、无尽头,人人却皆可有自己的特色,可有自己的体系,或者说,要有自己的一个稳定的体系,不断地吸收有益于自己体系的东西,自觉地拒绝与自己体系无关的东西,让自己的体系更加清晰、丰富。
学无止境的含义,在自己体系内,沉潜反复,在实践中察己体悟,不急于学习新东西,而致力于提高自己的知识、思想的纯度、深度、精度,而不是急于做“博士”,什么都要去学,结果更茫然,更无知,更绝望,更容易成为一个自以为是的“两脚书橱”。
体系的力量。很重要。





引文来源:精品六则:只问耕耘,不问收获…………  作者:纪明华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132)| 评论(0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