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笑面狼欢迎朋友

笑口常开 知足常乐!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关于我

在狼的生命中,没有什么可以替代锲而不舍的精神,正因为它才使得狼得以千辛万苦地生存下来。 狼的耐心总是令人惊奇,它们可以为一个目标耗费相当长的时间而丝毫不觉厌烦。 敏锐的观察力、专一的目标、默契的配合、好奇心、注意细节以及锲而不舍的耐心使狼总能获得成功。 狼对于对自己有过恩惠的动物很有感情,可以以生命来报答。

心境、室境和书中之境  

2017-03-08 16:38:50|  分类: 默认分类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 

1   
    书是雨丝,心,就是一片碧草,雨丝落下,草色青青;书是露珠,心,就是一朵荷花,经了露珠滋润,荷花才一片清香。  
    书是春风,心,就是一片柳色,无论灞桥上,曲江边,有春风一缕,才有柳烟一片,绿如水洗。   
    心因书而细腻,而感知万物。  
    心因书而饱满,而充满情意。  
    心因为书的滋润,而变得鸟语花香,清风徐来,山高月小,梅映白雪,一片美丽。   
    读书,读的是一种心境。读书,更讲究一种环境。清人郑日奎谈到读书环境时说,“设几二,一陈笔墨,一置香炉、茗碗之属”,很是雅致,也很是讲究的。其实,没有这些,坐在风雨之夜,西窗之下,读一本书,也是“不亦快哉”的事。  
    读书讲究环境,但一般不讲究奢华,讲究的是朴素,淡雅。   
    周作人说:“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下,清泉绿茶,用素雅的陶瓷茶具,同二三人共饮,得半日之闲,可抵十年的尘梦”,这种环境,用来喝茶固然好,用来读书则更美。  
    而现在人读书最重环境的,无过于汪曾祺老人。   
    汪曾祺老人的文字,如一朵山间雏菊,让人读了,心中一片清淡,浑不着力。他很喜好读书,曾说过“围炉读书,灯光可亲”的句子,这说的是冬日读书的情景。在乡下,过去的冬天,一般用白生生的竹纸糊窗。这时,房内一片洁白,一片清静。此时拢一盆火,房内顿时温暖如春,拿了一本书,唐诗也好,明人小品亦可,细细读着。  
    窗外,万籁俱寂,有嗖嗖声隐约传来。   
    一篇文章读罢,抬头看窗,格外洁净,这才恍然,忙打开窗望去,窗外雪色一片,映白山水,也映白一颗从书中醒来的心。  
    雪天读书,是一种心游千山,身在一屋的浪漫。   
2   
    我的故乡在一处山中,这儿名塔元,据说古代有塔,高耸在山口。现在,塔不见了,可塔元这个名字仍在。顺了山口进去是一条公路,公路沿着山根一路弯曲向上,一直伸向春暖花开的地方。  
    我得家就在路的旁边,旁有一土地庙,被一棵棵粗若大碗的榆树荫蔽着,扯一片儿绿,一早一晚,都有鸟儿飞来,叽叽喳喳的。  
    我家后院有一架紫藤,顺一个木架爬上去,遮成一个小亭。紫藤开时,一片花色,珠光宝气,暗香浮动,漾人心魂。  
    星期天天光如水时,我会掇一张竹椅坐在紫藤花下,拿一本书慢慢读着。   
    这时,一粒粒鸟鸣像从唐诗宋词中溅出,带着一种韵意一种圆润,轻灵灵地叫着,不像在耳边叫,仿佛是在书中啼鸣。  
    此时读唐诗,是一种熨帖心肺的享受。   
    唐诗的美,是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。在书中,草色如烟,一直铺展向天边,和天地合在一处;在书中,花色洁净如一颗颗星子,闪烁在草间叶中。在这儿,你可以鞭马而行,走向塞上,走向“大漠孤烟直,长河落日圆”的瀚海;在这儿,你可以驾一叶扁舟,孤帆远影,在烟花三月中走向扬州;在这儿,你可以一身布衣白衫飘飘,在二十四桥吹一支长箫。  心走千里外,人在一书间。   
    此时,轻风吹衣,花色如雨,衣襟鼻端,一片清香。人在阳光花香中悄悄睡去,书本遮在脸上。梦中,母亲喊吃饭,醒来已是正午,树影一团,罩在地上。  
    至于夏日读书,有一片竹影,有一片水声则妙。老家的路边是田,田的那边是一道石坝。坝旁一片绿柳,绿荫里罩着一条河。河水很净,白得如一片月光,在青草、艾蒿和杂木间蜿蜒着,一直流向山的拐弯处去了。
    暑假里,一个学期忙碌之后,我会拖着一箱书,回到老家。老家不同于城里,这儿没有车声扰攘,没有人声喧哗。夜里,门一关,只有月色和清风在门外,静悄悄的,也有细细长长的虫鸣和热闹的蛙声,很清亮。到了早晨,耳边有一缕蝉声,几粒鸟鸣,伸一个懒腰,人醒了。  
    早饭后,夹一本书下了河。  
    伸脚入水,凉气沁心,趟着水向上游走去。水的上面有一道崖坎,水从坎上冲下,扯起一片白亮亮的瀑布,如薄雾,如细烟。在水的冲击下,河床上的石头形态各样,有的如奋起的老虎,腾空噬人;有的如狗蹲坐着,耸肩而吠;有的如龙飞舞,髭须如生。  
    水旁是竹,扯着一片儿的碧绿,将这儿蒙蔽成一片世外之地。到了这儿,四周静得沁心。水下一潭,水色白里透着碧色。潭旁是一片沙滩,经了水洗,沙子一片白净。  
    人坐沙滩上,绿色映眉心。  
    拿着一本书,一个人独占着这一片世界。   
    在这儿读书,可以放声诵读,不用担心干扰别人;可以默默阅读,与书中人物倾心交谈;也可以读一会儿书,静望着这一片儿水。水中,有一尾尾鱼儿,瘦仅一线,背上撒着黑点,如墨痕一样。这鱼,仿佛是从大写意中游出来一样,如果是国画中的,应是齐白石笔下的画儿吧。  
    鱼儿很小,有点儿顽皮,有时一甩尾,会溅起几朵水花,溅在人的脸上,脸上一凉,心也一片清凉。   
    读书,看山,临水,是人生的三大乐事。   
3   
    古人读书,大多喜欢在山中,因为山中很静,无人事嘈杂,无红尘得失。心净,灵魂才净,才能与书中之景吻合。  
    诗人说,“雨中黄叶树,灯下白头人”,这写的一定是秋天读书的情景,很有一种翰墨气息,也有一种清闲气息。  
    秋天的山中,落叶千山,天空高远,读书人看罢一册书,合上书卷,独上层楼,眺望远方。此时,夕光晚照,映人衣服;红叶白屋,掩映如画。黄庭坚说,“落木千山天远大,澄江一道月分明”,是很能写出秋山读书之妙的。  
    至于秋雨中读书,更富诗意。  
    李商隐在诗里说,“何当共剪西窗烛,再话巴山夜雨时”,那时,一个人坐在巴山深处,在夜雨敲打着芭蕉叶时,拿一本书读着,因为是游子,读时最好读乡思的文字,读相思的文字。这时,心中自会漾上一袭清愁,自会对远山那边的人产生一缕淡淡的思念。  
    忧愁也是一种美,就如雨打芭蕉是一种诗意一般。远离情感的心,如远离水儿的鱼,已经干渴得太久了,已尘满面鬓如霜,只有在一本书里产生的一缕感情,才能让我们的心如白荷,馨香一缕。  
    秋山,竹篱,瓦屋,一个人坐在其中读书,一只黄狗卧在身边,静静无声,这就是一种和谐,一种美。   
4   
    至于在学校,读书最好的地方,莫过于学校图书馆了。   
    我所在的学校在城的一角,校后一山,皱起如眉,每到秋天,秋雨一下,山势清瘦,不容一握;而春天的风一吹,山草就绿了,山花就开了,山显得很是丰润,如一个天真的女子。校前是一条水,不大,却白白亮亮地流着,从未停歇过。  
    山水之间,就是学校。  
    学校算得园林式建筑。  
    人走院中,楼阁亭台,栈桥映空。在栈桥上经过,尤其是早晨,天光如水,远山隐约,太阳光流洒出来,照着远山,如浮动着一层水色。阳光下,有人家白屋,炊烟一炷,袅袅上升。有阳光的地方亮着,阳光未照及的地方,一片蓝色雾霭。见此情景,我特意写诗曰:“小亭如鸟翼,广场如碧草。山山朝阳起,人倚第几桥?”这诗写的不怎么样,可这景却是真实的。  
    校图书馆在栈桥东,过一条走廊就到了。   
    上罢课,改罢作业,我常常会一个人独自去图书馆。我借了书,一般不在图书馆内看,图书馆内看书的多是学生,他们或摘抄笔记,或互相探讨,我怕打扰他们。说实话,看别人读书时,为了给自己打招呼,不得不中断下来站起来问好,对自己而言有一种愧疚。  
    图书馆外,有一个小小的院子。  
    校园中,各处院子是相通的,或用走廊,或用栈桥,只有这个院子是独立的,和图书馆后门相通。门很典雅,做成花瓶形的,给人一种诗词的韵味。  
    院中,有几本芭蕉,有几丛竹,还有几棵桂树。一条弯曲的石子路,在花木竹石间曲折环绕,一直延伸到一泓水塘处,环水一周,划一个句号。至于水,是从侧边一渠引入,如散碎的银子汩汩流淌。  
    水边花旁是石凳,还有石桌。  
    那边,是一座小小的木亭子,上写“明德亭”,亭子也小如一翼。 
    一个学校本来很闹,可是,在这儿,一道围墙一道月亮门,一条活水几丛花草和一个亭子,就营造了一个很幽雅的读书环境。  
    这叫闹中取静,能设计出这样环境的人,心中自有一片皎洁月光。 
    这种图书室是可以普遍效仿的,可惜,走遍小城,独此一份,别无分店。   
5   
    读书,是一种养眼养心的过程。  
    图书馆里的环境应与读书的心境合拍,这儿应静,让人走进,心中一片空静,丢掉浮躁,掸掉灰尘,一尘不染;这儿应朴素,应窗明几净,和书香之气沁润,相得益彰;这儿应有幽雅之趣,满架书香之外,窗外可有竹,有几本芭蕉。至于馆内,可有椅,读书人可泡茶一杯,边读书边品茶,茶香书香,相得益彰。  
    当然,如有一个独立的院子,有小桥流水池塘,池中再有荷花数茎,荷叶如云,那更是读书人心中的天堂了。  
    心境、室境和书中之境,三者融合一起,实为读书之至境。



引文来源:心境、室境和书中之境  作者:晓妍凤平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291)| 评论(0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